◆“一同天下之义”,前提是必须坚持封建制。
墨者顾如:先不解释“一同天下之义”的字义。我们先看墨家所说的,怎么样去“一同天下之义”。
KK:墨家对政权的所谓正统性没有明确的要求,而是着重于如何管理社会,保障民利。
墨者顾如:是的。在谈了为什么要有天子(政权)之后,尚同篇又谈及为什么要有诸侯。与儒家的大一统集权不同。墨家简直是顽固坚持封建制。
墨无欢:因为天子力有不逮
墨者顾如:总之,墨家不主张灭人宗祠。。也就是不主张改变封建格局。在非攻篇,尧舜禹汤文武。他们搞革命或者去讨伐不道。都必须不占有土地,必须按照原先的样子重新分封。
墨无欢:嗯
墨者顾如:《尚同上》天子三公既以立,以天下为博大,远国异土之民,是非利害之辩,不可一二而明知。故画分万国,立诸侯国君。诸侯国君既已立,以其力为未足,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,置立之以为正长。
墨无欢:古者有语焉,曰:“一目之视也,不若二目之视也。一耳之听也,不若二耳之听也。一手之操也,不若二手之强也。”
墨者顾如:这段话被儒家学者曲解得厉害。是非利害之辩,被读成 是非之辩。墨家定义 义,利也。利害就是义与不义。而且诸侯的任务是去“明知”是非,而不是去判断是非。。注意墨家原文用词。
南方在野:我觉得这段话说明墨家主张分治,其依据有知识论上的考量
墨者顾如:是的。墨家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,甚至在“性”这个层面就不同。根本不可能进行推己及人的推理。既然如此,怎么可能有什么圣人能知天下之义,为人们立法?这段话,实际上提出了各诸侯国法律自治的依据。
墨者吾不言:推己及人就是以己度人。
墨无欢:诸侯的职业是探查民风。
◆“一同天下之义的义”是怎么产生的呢?“义”出自打官司。“上之所是”,出自 “闻善不善,皆以告其上”。
墨者顾如:好了,现在可以看看墨家具体怎么“一同天下之义”
墨者吾不言:墨家是公义法
KK:尚同是同于所有社会活动参与者,当然这是理想化的表达,所以用了“尚”,就好象“尽量”而不是“务必”,“绝对”,这也反映出墨家务实的态度
墨者顾如:只有《尚同下》篇讲述最完整。在论证为什么需要一同天下之义时,墨子提到天下失序,有天子和没天子一个样的事实。
墨者吾不言:人人都是立法者。
墨者顾如:为什么有天子和没有天子一个样呢?因为上下不同义。人们还是按照自己的义行事,所以有天子和没天子一个样。所以天子建立政权各级官员后就从事一同天下之义。而各级官员的任务就是辅助天子去完成这个过程。(前面各位已经复制过原文了)
首先,天下发宪布令说:闻善而不善,皆以告其上。上之所是,必皆是之;所非,必皆非之。上有过则规谏之,下有善则傍荐之。上同而不下比者,此上之所赏,而下之所誉也”。意若闻善而不善,不以告其上;上之所是,弗能是;上之所非,弗能非;上有过弗规谏,下有善弗傍荐;下比不能上同者,此上之所罚,而百姓所毁也
墨无欢:这段文字是儒家黑《尚同》的一大重点
墨者顾如:我复制的是最可能被儒家解读的一个表述。实际上 尚同中和尚同下的表述,就不容易被曲解。我们注意看这段话,其中有没有提及什么是“义”?没有。。呵呵。。天子根本没有去定义一套“义”。
那么用于一同天下之义的义是怎么产生的呢?我们可以分析天子这段宪令。
闻善而不善,皆以告其上。。这是第一句。。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所谓的“上同而不下比”,也就是说:天下只有我这一个执法政权。人们只能向我的政权提出诉讼。。这是建立一个政权的当然之事。同时,这句话也规定了“义”出自打官司。。呵呵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我们看第二句:上之所是,必皆是之;所非,必皆非之。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这个“是”字。。
墨者吾不言:是上所是,非上所非 是万民便利之的自由执政允许原理。
墨无欢:这两句话如果按照儒家人士的解读模式,那么前一句“上有过则规谏之,下有善则傍荐之。”就没必要出现了。
墨者顾如:先秦的“是”是什么意思呢?是,表示的是客观事物 和 对客观事物的遵从。其中客观事物包括了人们的共识。。
实际上古人看一个东西是不是客观,就是依据那是不是人们的共识。
墨无欢:嗯
墨者吾不言:另外,是已具备存在意思
墨者顾如:是,直也。直部曰。正見也。从日正。十目燭隱則曰直。以日爲正則曰是。直,是正见。十目燭隱——人人都那样看到了,也就是共识呗。以日为正——这个要参考《经下》「景不从」字条。
墨无欢:嗯
南方在野:“是”:在这里作动词,表示遵从,以为法则。《荀子》:“不法先王,不是礼义。”(杨柳桥诂:“《尔雅》:‘是,则也。’”)。读本文要特别注意,“是”字在先秦文献中不是系动词,与现代汉语中通常所说的系动词“是”,有很大的不同。先秦常见的用法,“是”做代词表示“此”“这”[this;that。“是”做动词时表示遵从[follow。“是”作名词时表示正理,正道。
Manbetx体育:用 日表示天子。。当天子的光(义)照到了“影”上面,影就消失了,融入了天子的光里面。简单地说,也就是天子之义包含了所有百姓之义。。这种情况称为“是”。。其实也就是指代人们的共识。。呵呵。。这一串论证如果觉得麻烦。。可以直接看南方在野:复制的那一段。。也就是说,是 字本意就是客观的,或者共识性的。用为动词就是 遵从于客观或者共识。。
“闻善而不善,皆以告其上。上之所是,必皆是之;所非,必皆非之”上之所是,出自“闻善不善,皆以告其上”。
云在青山:是的,本义就是太阳直射。
墨者顾如:@云在青山: 那只提了去掉了关键意涵的那一半
墨无欢:日中为正
墨者顾如:太阳直射时,才能包含所有的影子——百姓之义
云在青山:鼓掌
墨者顾如:是,直也。直部曰。正見也。从日正。十目燭隱則曰直。以日爲正則曰是。——前面还有一半呢。
KK:是就是日正,人人都能有目共睹,这太好理解了。
墨者顾如:@KK:鼓掌
◆法律出自打官司。而且是有陪审团的打官司。
墨者顾如:上之所是,出自 “闻善不善,皆以告其上”。这里是讲了立法的原则。。法律出自打官司。而且是有陪审团的打官司。。为什么说是有陪审团的呢?
墨无欢:为什么?
墨者顾如:墨子说了断案必须在民众集会的时候:故圣王其赏也必于祖,其僇也必于社。赏于祖者何也?告分之均也;僇于社者何也?告听之中也。(《明鬼》)很有趣啊。。儒家学者把这个“僇”字给改掉了。。在儒家学者的各个版本里,咱看不到滴。。要回到《正统道藏》才看得到!后面还会有好几个关键,也都是只能在《正统道藏》才能看到。
KK:陪审团还应当是不了解法律的人担任,而不是精通法的“人民陪审员”。
枫桥:鼓掌
墨者顾如:古代的陪审团。原始,也就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断案。大家一起喊谁对谁错。当然比较粗糙了。。呵呵。
南方在野:这一句蛮重要,可以窥见当时的司法制度
枫桥:请教,“僇”该字作何解?
墨者顾如:断案
墨者吾不言:注意,得是而喜,则是利也。从人,人断案,戮,从戈,器杀。
墨者顾如:上有过则规谏之,下有善则傍荐之。这是儒家也主张的“谏之”。。墨家资源太多,这种低级的抗辩都懒得提起了。。呵呵。。而儒家除了谏之,也没什么对抗君王手段和主张了。
KK:上有过则规谏之,下有善则傍荐之。。。如果谏不过,墨家有什么主张?
墨者墨言:惹恼了,没饭吃,哈哈
墨无欢:文臣死谏,以显其忠
墨者顾如:@KK:那个以后再说了。
墨无欢:@KK:谏不过就赶下台
墨者吾不言:诛。与民意相悖倒行逆施,诛之。
白熊:结合全文看,上文下文都有说的。
KK:上有过则规谏之,下有善则傍荐之。。。。。。如果谏不过,墨家有什么主张?。。。。。这个我很久之前就想问,找不机会鼓掌
◆打官司方式逐渐积累案例,找到百姓之义。这种立法方式是「以其乡治其乡」。
墨者顾如:上同而不下比者,此上之所赏,而下之所誉也。上同而不下比。。也就是刚才提及的:只能向我的政权打官司,不能另立中央。。
所谓“比”,反从为比。不下比,也就是 不要不服从。
上同,向上同。。这个没问题。。所以,合起来就是 大家都要服从我的政权。
再次提请注意,天子的宪令不包含对“义”的定义。
宪令下发到最底层的 家君或者乡里 层次,也没有包含什么对“义”的定义。
而是底层官员通过刚才所说的 打官司方式逐渐积累案例,找到百姓之义。
《尚同中》有句话很关键。《尚同中》说,这种立法方式是「以其乡治其乡」。与《老子》所说的“以家观家,以乡观乡”相同。用该地的“义”去治理该地。在儒家版本里面也经过了校改。。各位也看不到「以其乡治其乡」了。。哈哈。
墨无欢:我发现在软件上找到的《墨子》是没经过儒家毒手的
枫桥:一同天下之义和怎样避免多数人暴政少数人包办,有很多问题要解决。
墨无欢:@枫桥: 你说的多数人暴政是指少数服从多数的那种暴政模式?
枫桥:民意是不是绝对正确的?
枫桥:哦,那么墨家是怎么做到一同天下之义的呢?
墨者顾如:@枫桥: 在说
墨者吾不言:尚同就是举公义辟私怨
墨无欢:如果是那种模式,墨家不会出现的,尚同的立足点之一就是一人一义的必要性,所以不可能玩这样的民主式暴政,只能窝窝囊囊的相看两相厌的活着。
南方在野:尚同篇的特色是,只规定程序正义,不规定实质正义。
枫桥:自主,自治